close
+++++++以下為轉貼文章++++++

陳銘慧:論「恆變的佛教」

 

編者按:你若在華人中隨便找人問,許多人都會自稱是「佛教徒」。然而你會發現,每個人對佛教的認識都不同,所下的定義也不一樣。這是因為佛教從創始到今天一直都在變。


作者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印度哲學系攻讀佛學博士。如今,澈悟反省,揭示佛教之實質所在。





在印度:小乘與大乘佛教的創立


佛教始祖釋迦牟尼,原是貴為王子,生長在婆羅門教盛行的印度。當時社會分四個「種姓」(奴隸、平民、貴族、祭司),極不平等。釋迦目睹社會人們遭受生老病死的種種苦難,於是出家苦修,在菩提樹下悟道。他提出的第一個主張是「反種姓」,也就是後來的「眾生平等」。


由此看來,釋迦原是一個心懷悲憫的哲學家,他把人生看得很透徹,發現一切痛苦的緣起在「因果」二字,有因就有果,而因果之間必須有「緣」 才能存在。因此,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就是把「緣」去掉。


小乘佛教的修行就是「悟道」。悟覺世事皆空,不要 有任何慾望。因為有慾望就有爭執,沒有慾望就沒有爭執;沒有爭執就沒有痛苦。到最後,連自我都不存在時,人生就可以永遠安靜、安息,便進入「涅槃」的境界 ]「寂滅」的意思),就可以超脫輪迴,永遠與世無關。這種悟道的人叫做「佛」。釋迦悟道成佛,他的弟子也學他的樣,離開世界、離開妻子、離開兒女,到山上 去修行、悟道。


由小乘到大乘─佛的「神格化」與修道者的「入世化」


到西元之後,佛教已流傳了五百多年,當時印度百家爭鳴,佛教卻日趨衰微。原因有二:一是佛教的原始經文是釋迦死後用口傳的,屬印度南方的一種方言(巴利尼文),流傳不廣。由於文字的隔閡,使得佛教一直難以傳開;二是學佛的都出家修行、離開世間,更難以傳開。


於是,有龍樹、世親等開始興旺大乘佛教,發展新的 教義,並積極入世傳教。當時撰寫的多本大藏經典─包括常見的華嚴經、法華經等,都是中國佛教的主要經典。這是佛教的第一次轉變,由出世悟道的小乘變為入世 渡人(救人脫離苦難之意)的大乘,因為出世悟道違反人性,太辛苦,又不能吸引人。因此,出家人開始可以入世,讓人供養,建廟讓善男信女來朝奉。於是, 「佛」開始被「神格化」,塑造成佛像膜拜,背離了悟道成佛的教義。


佛教的墮落


小乘佛教向南傳到錫蘭、泰國等地,在一般民間中,佛成了福利神,是求福求利的對象,與修行悟道無關。


向北傳到西藏,佛教更趨墮落,與邪靈交通,極不潔 淨。密宗開始出現,通過邪靈的幫助,往往有令人羨慕的超自然能力,可以消災、治病。而得能力的由來,常是經過一些儀式,其中有將自己的妻子獻給法師交相以 傳承能力的;也有由法師灌頂(猶如行「按手禮」)以傳承能力的,完全背離了佛教的原始教義。


在中國:紛歧與功利化


中國是儒家的社會,注重孝道。佛教主張出家出世,不重孝道,難以傳開。佛教便被中國傳統同化,發展成合乎儒家、道家背景的佛教。


中國人大量翻譯佛經,六大宗派發展得最完整,一宗尊一經,見解往往歧異,彼此互不相通。從前最對立的禪宗與淨土宗,今日卻成為「禪淨雙修 」的熱潮。並且出現偽經,如「佛說父母恩重難以回報經」,完全是偽造的,用來討好中國人。


佛教發展到最後,逐漸功利化,與道教合一,為人做功德、算命。諸如:放生、唸咒、做法事,一次有一次的功德,次數越多功德越大,福報也越大。可以治病、消災、改變命運等。


在日本:庸俗化


東傳到日本,佛教極度庸俗,出家人不但可以娶妻生子,而且還可以抽菸、喝酒、打麻將。每個去世的人都在牌位上寫「佛」字,因為死了就達到 「空」及「寂靜」而成了「佛」。他們認為佛法就是「空」,既是「空」 又何必苦修呢?


佛教生根於印度,成干於西藏,分枝於中國,到日本則開花結果,集佛教之大成。從出世又回到入世!日本的佛教信徒既可享受入世之樂,又可免出世之苦,人人成佛,皆大歡喜!


在美國:模仿基督教


佛教傳到美國又變了,他們認為「眾生平等」,故人人心中有佛,就像基督教一樣人人心中有神。不再為佛下定義,不提棄絕一切緣的苦。人人都可往西方淨土,悟道成佛,既舒服又快樂。


其實,這種西方淨土的思想是遲至四、五世紀時受到基督教影響才興起的。仔細考查比較就可以發現,所描繪的「西方淨土」和聖經啟示錄的新耶路撒冷非常相似。


淨土宗說,西方有一塊淨土,有一個阿彌陀佛。若有 人修行的智慧、能力都不足,可以靠一心念阿彌陀佛,死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,坐在蓮花上聽佛講經,直到成佛。其實,阿彌陀佛也是佛教學者在他們歷史中找 了一位王子來當佛,用以普渡(救拔)眾生的,就如我們的關公被請出來幫助做生意賺錢一樣。


這種「他力成佛」的思想,完全與原始佛教的「自作 自受」、「自業自得 」相違。佛教原是以「因果論」為立足點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」,就是要勸人為善。為惡的絕對逃脫不掉,只有以善行來抵償。結果,人 還是自己找了捷徑想要「他力成佛」,並且用買功德來補償罪孽。


此外,又如中國人的地藏王菩薩說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」因此,他整天拯救地獄裡的眾生,這也違反「因果論」和「緣起」的定義。其實,這也點出了人需要「救恩」,人靠自己永遠成就不了「救恩」。眾生所盼望等待的就是那真正有拯救能力的救世主


為迎合基督教背景的西方國家,今天在美國的佛教也談「救恩」、主日也 「崇拜」、平時也「查經」、也有「詩班」、也做「慈善事業」,處處模仿基督教。教義也一變再變,並且分門別類,變得更迎合人的需要,這就是佛教「變」的傳統。人需要聚、需要情感的舒解、需要活得像人。


然而,中國人創「佛」字,乃因覺得「佛」乃「弗人」也,故以「佛」字來代表原字義的「悟道者」。修佛就是叫人不做人,可是人卻是喜歡做人。


在西方:轉入新紀元運動


今日的新紀元運動,乃是從東方輪迴思想而來,但絕 不提人會輪迴變狗,他們怎麼「輪」都是人。看《前世今生》一書就知道,人只願做人,真正的佛教徒看了是不同意的。因為佛教說要修「十善」才能在下輩子做 人, 「十善」和聖經中的「十誡」相似。這樣,只有高僧大德才能一直連下去做人,一般人都是很難再成為人的!


然而,在美國、歐洲盛行的新紀元運動,乃是將佛教 的「佛性」理解為「神性」,要將人裡面神的形象找出來,昇華自己成為「神」。由人人可以成「佛」變為人人可以成「神」。他們所羨慕的不再是「灰身滅智」的 「捏盤寂靜」,而是「佛法無邊」的「超人」,其實是更想當「全能的神」!


結語


佛教一變再變,是因為本身的教義違反人性,出家出世、絕棄人生一切的緣、使人活得不像人,痛苦而無功效。反之,上帝賜人愛與生命,使人活得像人,有平安、有喜樂。當上帝與人合一時,上帝的生命從人裡面活出來,與佛教從外面修養進去完全不同。


以佛教目前最受矚目的社會慈善事業來說,在全世界 有多少慈善、教育、醫療事業皆是由基督教所設立、支持、營運的,而一般人卻習以為常,視為理所當然。佛教在台灣、美國所做的,若以普世性的角度來看,與基 督教相比,只是九牛一毛。宣教士在中國建學校、建醫院,改善中國的教育,提倡人權、人性的尊嚴,解除中國婦女的「纏腳」,功不可滅,卻很少被提及,這是值 得我們深思的。


佛教的經典是人的心得,可以隨人而異、無限加增;為了吸引人,處處迎合人的邏輯、需要。一百多部大藏經,內容龐雜、立論歧異、眾說紛紜。


反之,聖經是上帝的話語,是「安定在天,直到永遠」的真理,人不能置一詞,也不敢改一字。面對主宰宇宙的真神,人人自然都順服,尋到了救贖主,人人自然得解脫。耶穌說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,若不籍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。」耶穌基督昨日、今日、一直到永遠是不改變的!我們除了讚美,還是讚美!願一切榮耀都歸給他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aisyok 的頭像
    daisyok

    不菸小羊羔

    daisy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